染厂经常会通过浸轧固色剂来提高织物的牢度,实际生产中往往出现浸轧固色剂后颜色变浅了不少,这就是固色剂的剥色现象。
直接染料与纤维素纤维是以范德华力和氢键力结合的,这种结合水洗牢度很低,直接染料是阴离子型的,而固色剂是阳离子型的,两者在溶液中结合生成大分子颗粒色淀。
不论是染色过程中纤维的“上色”,还是皂洗过程中纤维的“脱色”,溶液中的染料总是有向纤维上聚集的趋势,即上色;反之,已附着在纤维上的染料总是有向溶液中扩散的趋势,即剥色。但整个反应过程中这两个趋势会达到一个动态平衡,织物最后上染的颜色就是这个“上色”与“脱色”达到平衡后的结果。
在固色过程中,纤维上的染料与染液中的染料浓度已经达到了平衡,因为染料的直接性,纤维内部染料浓度远高于固色液内染料的浓度,因此,阳离子固色剂与纤维上阴离子的染料结合,染料粒子增大而沉积在纤维的间隙之间使之不易脱落,与此同时,固色剂也同时会与固色波中的染料反应,从而降低了固色波中染料的浓度,这样必然会破坏纤维上与固色液内染料的平衡,这种平衡必然是染料浓度高的纤维上的染料向固色液中转移,因此,这种固色过程不能太长,固色剂能均匀渗透到织物纱线内部即可从而达到固色的目的,若过多地延长固色时间,颜色反而会变浅,即发生“剥色”效应。
“剥色”过程溶液中没有染料,因此,纤维上的染料会不断向溶液中扩散,而溶液中的染料都是由纤维上脱落下来的,溶液中染料浓度远远低于织物上的染料浓度,纤维上的染料实际上是脱落的多,而上染的少,此时加人固色剂染料与固色剂反应后即失去了对纤维的亲和力而悬浮于溶波中,溶波中染料的浓度就更低了,因此,织物上的染料向溶液中扩散的速度加快。这样“固色剂”就达到了“剥色”的目的。
实际生产中使用固色剂“剥色”并不可取,因为成本太高,剥色效果也不好,正常情况下使用剥色剂”剥色还是比较妥当和保险一些。如果在某些特定的环境下受条件的制约而无法正常使用剥色剂时,采用这些特殊的方法也是一种可行的应急措施。
广东天盛环保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 Copyright © 2023 版权所有 【访问量: 】 【后台管理】 【粤ICP备2023044476号】